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张青莲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在光华大学他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当时,他看到中国无机化学人才缺乏,遂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文三篇。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出国留学名额并取得博士学位。
1937年7月,张青莲取道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辗转回到上海,时值日本侵华战争初期,化学所被迫停止工作。张青莲遂借用位于租界的光华大学实验室,进行多种络合物合成的研究,次年成为光华大学教授。1939年,取道越南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和化学系主任杨石先分配给他的两名中英庚款研究助理一起,用从国外带回的110克重水和一些石英玻璃仪器,完成了两篇重水性质的论文,其一是首次将测定重水密度时的温度提高到50℃,纠正了当时文献中靠近此温度之下密度有一最大值的假设。同时还完成了有关重水动力学效应的论文两篇。在采用乙醇铝水解法制取纯净的重乙醇时,因昆明海拔高而要测定其正常沸点,自制了一套恒压器。但当时纯试液只有1毫升,要在标准温度计读数恒定的一刹那间读取数据,要求熟练的技巧和有条不紊的操作步骤。他亲自完成了这一测定,并首次精确地测得重乙醇的沸点和密度,此结果已被收入拜耳斯坦《有机化学手册》中。
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任教时起,张青莲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复合物化学等课程,为中国无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张青莲任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
1955年他又协助教育部组织并与戴安邦、严志弦、尹敬执合写了《无机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一部书是中国化学家自编的一本基础无机化学教材,该书取材新颖、内容翔实,凝集了几位编者多年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各高等学校所普遍采用,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1957年张青莲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报告;1959年赴东德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作了“各种密度法分析重水”的报告,因而被编入1969年《原子科学名人录》 。
1979年作为中国化学会5人代表团的成员,张青莲赴赫尔辛基参加第二十七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大会,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化学会在该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在会上做了题为“氢氧同位素丰度测定”的报告。1983年第三十二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他以国家代表的资格参加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会议上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赢得好评,被选为衔称委员(1983—1989年),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此荣誉的化学家。这一学术活动引起了他对原子量质谱测定的兴趣,发展成为他晚期的研究领域。
1991年张青莲用同位素质谱法测得铟元素的精确原子量114.818±0.003为国际原子量表增加了一个新数字,这是国际上第一次采用中国测定的原子量数据作为标准数据。人们认为这不仅说明中国人的科学水平有国际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张青莲在稀有元素领域也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33年他所发表的5种硒酸盐新络合物的合成,是中国第一篇配位化学的论文。张青莲为人正直开朗,治学谨严,勇于探索,热爱祖国,忠诚于教育事业。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工作勤奋,不计名利,一生始终遵循他自已的信条,为祖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