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为师之魂,师风
是为师之本。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我们要弘扬高尚师德,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一、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只愿兰蕙结芳质,不悔此生付秋风”一介书生,三尺讲台;一身布衣,两袖清风。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选择了教师,就等于选择了寡淡的岁月,平淡的生活。桐梓是个小县城,在这里,老师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半月至中央,他们都奔波在路上。在一中,她们也许是像付喻、王未红老师那样正在哺乳期的新手妈妈,撒手家中幼孩,只因念着“我还有一群孩子”;他们也许是像蒲文敏、何平老师那样风烛残年的老前辈,忍受身体病痛,也要陪孩子们走完高三的最后一程。他们是女儿、儿子,也是母亲、父亲。可此刻,他们只知道有那么一群孩子还坐在教室里翘首以盼,他们需要肩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而是往复几十年。他们或许脊背已弯,或许早已步履蹒跚,可心中的理想信念依旧坚如磐石!
二、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长松本应扶明堂,只因真心卧丘壑”
风雨兼程是人生常态,疲惫不堪是生活状态。可尽管如此,老师们依旧保持着奋进的姿态,怀揣着积极的心态。正所谓“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身为教育工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早已被我们视为毕生准则。“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的张玉滚,“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的支月英,“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的朱敏才、孙丽娜……这些感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老师,激励我们做不问房有几间,地有几垄,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万事不离初心的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三、做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满腹经纶气自华,三尺讲台讲学佳”“以前讲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你必须有一潭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我利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书籍,教学刊物,收看名师课堂。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我也一直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积极向同事学习,做到勤学勤问,取长补短,励志做一名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
四、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拳拳丹心愿做桨,渡尽天下苦行客”比起严师出高徒,我更认可“爱心出高徒”。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是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教育是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是有温度的艺术。学海茫茫,众人皆是苦舟行者。高中生活是忙碌的,孩子们都在和时间赛跑,晚自习的空当,许多孩子如果回家就餐,就无法在校援疑置理,可留在学校就意味着要饿着肚子上自习。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也发现,同事们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特意放着些饱腹的饼干和牛奶,留给没吃饭的学生。这样的小事儿往往不起眼,可就是这样不经意的小事儿,老师们做了一年又一年。也正是这群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们用爱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一中学子,让这些来自大娄山脚下的孩子,可以走进大都市的高楼殿宇,能走向祖国的湖海山川,能参与“蛟龙入海”,也可尝试“九天揽月”。正是这一群带着仁爱之心的老师,让孩子们想一切不敢想,让一切不能成为可能。
成长之路,需要以爱相伴;教育之路,需要以德相随。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观其师而后成其才。为人师者,要想学生学有所成,便要
事必躬行,要想学生成才立德,便要修言修德。给人以星光者,必然心怀炬火。“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苍生治水者,不可使其沉溺于湖海。”作为教师,我们承担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我们愿做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抱薪者”和“治水者”,甘心“毙于风雪”,甘心“溺于湖海”,只求不负众望,不愧于心。
总之,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弘扬高尚师德,力争做无愧于人民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