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书写最美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2023-12-13 查看次数:
李业玲,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路小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 。2005年9月,刚满二十二岁的她,满怀对教育的挚爱之情、快乐地走上了乡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坐标定在了为教育无私奉献上。
一、爱暖童心,让希望茁壮成长
2018年初冬的一天,气温骤降。在升国旗仪式上,李老师发现隔壁班的女孩鑫同学站在操场上哆哆嗦嗦。凭着直觉,她感觉这个孩子的家里肯定有事。于是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她找到了鑫同学,看到只穿了一件单衣、一条单裤、一双破旧的单鞋,还没穿袜子的晓鑫,李老师的眼睛顿时湿润了。这是一个性格有点自卑的孩子,经过耐心的沟通交流,鑫同学才说出家里的状况:爸爸在她出生前就已经离家出走,家里就她和姥姥、妈妈。妈妈有精神障碍,没有劳动能力,姥姥70多岁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村里的低保,一年的收入除去吃饭和妈妈常年吃药的钱,几乎不能添件新衣服……听到这些,李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家后,她急忙找出了自己女儿的一些棉衣棉鞋等衣物和学习用品,周末,李业玲和女儿一起,买上营养品,一路打听着去了鑫同学家。家中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于是李业玲向学校、向自己所在的助残志愿者协会反映了这个问题。学校教干教师、助残志愿者协会在生活上纷纷向晓鑫伸出了援助之手;学习上,李老师经常把鑫同学叫到办公室,询问、了解学习情况,鼓励她要对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在她的帮助下,鑫同学慢慢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学习成绩更优秀了。
二、情注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李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上,她努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回答一次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思考;课后,她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并用电话、微信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011年她接手了五年级不到40人的班级,竟有七、八个孩子的数学不及格。怎么办呢?李老师着急了。经过十多次的家访,她征得了家长的同意,给学生在校补课。夏天中午午休时间长,吃过饭就开始给学生补课,从12点半到2点半,每天两小时。冬天午休时间短,她就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直到天黑……教室里洒满了她辛勤的汗水,她就像一只兢兢业业、风雨无阻的老母鸡,带领着她的小鸡们努力向前……这暖心的一幕已成为广州路小学的一道动人的风景,逐渐影响着身边的教师爱教乐教,逐渐赢得了众多家长的广泛赞誉。学生们也没让她失望,班级的平均分由76分一路攀升到了97分。
三、热心公益,让无私传递他人
2002年,上师范二年级的她在返校的途中,恰巧经过无偿献血点,她义无反顾地走上前参加了无偿献血。现在她已经先后5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并在《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中华骨髓库大家庭中的一员。
2016年,李业玲加入日照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利用业余时间,慰问孤寡残疾老人、看望留守儿童,参加义务植树、环保宣传公益活动,组织班里的孩子参加“募捐义卖”,把募捐义卖的善款捐给孤寡残疾……李老师也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2020年7月,当第一次跟随志愿者协会来到启德培智学校以后,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群看似普通的孩子,却被自闭症夺去了所有光芒与色彩。从此,这群“星星的孩子”成了她的牵挂。节假日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看望这些自闭症儿童,给孩子们带点吃的,用的,陪伴他们,跟他们交流,协助老师照顾他们,给孩子们送上一份温暖,让这些“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
四、学习强身,让自己不断提高
她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经常虚心向同学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逐渐成长为全区教学骨干。三尺讲台,时刻演绎着教书育人课堂的精彩。2015年她获得区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制作的课件获市级一等奖;2019年荣获“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她撰写的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获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李业玲开始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面对新的领域,她深入钻研《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小学德育纲要》,认真调查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几年来,本着重在参与、重在育人、重在进步的原则,尽心尽力,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好每一件事。通过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夯实了学校德育“精品工程”的根基;创建“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少先队员思想素质提升”的工作模式,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俗话说:行得春风下秋雨。家长经常对她说:“李老师,孩子交给你我们很放心!”“教学方法独特、新颖”,“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更懂得尊重、理解学生,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拥护。”这是老教师对她的评价。“李老师经常跟我们聊人生、讲情感,还有最新流行潮流,是我们的知心姐姐”,这是学生对她的认同。没有精彩纷呈、潇洒自在的生活,但幸福都充满在与学生朝朝暮暮的风雨兼程中。“厚植乡村教育情怀,书写最美教育人生”也成了李老师一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