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学院化生学院与育红小学泉北校区携手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近年来,化生学院积极探索师范教育新路径,构建起 “课程实训 + 基地实践 + 社会服务” 三维培养体系,为师范生能力提升搭建坚实平台。此次科普课堂正是学院践行 “实践育人” 理念的生动体现,为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
师范生担纲主角 课堂 “练兵” 展实力
活动以培养师范生专业能力为核心,从课程设计、实验筹备到课堂实施,均由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独立完成。在学院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巧妙结合植物结构与变色原理,设计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教学环节。紫甘蓝汁液变色实验,直观展现植物的酸碱反应;康乃馨吸色实验,生动演示植物的输导结构。这些精心设计的实验,将晦涩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动讲解。
“从备课到授课,我们反复推敲课程逻辑,不断调整表达方式,既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参与授课的师范生感慨道。此次活动不仅检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在教学组织、课堂应变和沟通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为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趣味实验引探索 小学生沉浸科学世界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育红小学的孩子们在师范生的引导下,化身 “小小科学家”,亲手操作实验、认真记录观察结果,积极提问互动。“原来树叶变色和色素有关!”“植物的叶脉就像一幅奇妙的地图!” 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的体验,深受师生好评。育红小学教师代表称赞道:“大学生们充满活力的授课方式,以及贴近学生兴趣的课程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校地合作谱新篇 协同育人共发展
在活动总结中,化生学院副院长张雪辉指出:“此次活动是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尝试。通过‘高校指导 + 学生实践 + 中小学落地’的创新模式,既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又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学科交叉型科普项目落地,培养更多‘懂理论、善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此次科普课堂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小学生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也为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彰显了校地合作在教育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为未来的教育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