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学赵达博士应邀为我院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22  查看次数:
  缤纷四月,多彩化学,2022年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术活动月精彩继续,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赵达博士就“功能碳硼烷的合成与复杂分子的修饰”进行学术报告。赵达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导师为谢作伟院士。其后在哈佛大学以及科研界巨无霸--“诺贝尔奖煅造场”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化学家本杰明·利斯特即为该所所长。赵达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并荣获中组部青年千人人才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B类)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方法、金属有机络合物等,由于出色工作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包括1篇《Nature》(影响因子49.962)、1篇《Chem》(影响因子18.205)、2篇《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14.695)、3篇《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2.257)、《Chem. Sci.》、《Chem. Commun.》、《Chem. Eur. J》、 《Coord. Chem. Rev.》等,其中3篇工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Chem;Chem. Sci.;Chem. Commun.)。博士论文被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评选为全球优秀博士论文出版。
  本次讲座由副院长董丽丽博士主持,全院中青年教师及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化学专业的二百余同学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赵教授致力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通过介绍功能碳硼烷的研究历程、应用范围以及在碳硼烷碳上的取代和硼官能团化展示了功能碳硼烷的设计和合成思路。同时赵老师还介绍了合成后期官能团法,并将其应用在复杂分子的后期氰化。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设想,预期利用同位素交换实现分子的18F标记从而实现药物标记,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会后,我院青年教师周利凯、郝永超、李伟涛和赵老师针对学术问题做了很多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赵博士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为青年教师科研之路进行指导。围绕去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激发同学们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思想,打好专业基础。
  此次学术交流,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专业前沿课题和科学发展动向,使得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楚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董院长也表示希望青年教师和赵教授进行持续交流合作,指导和促进我院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迅速提升。此次学术会议为我院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