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共同举办高校学子论敬老征文评选。我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化生院内部进行征文号召。
同学们对此次征文活动异常热情,在上级给出的15个选题方向上都有涉足,首先由班长先在班内评比,每个班上交一份最好作品于学习部,学习部联系老师共同进行二次评比,在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作品推选到校里甚至省里,并在作品中评选出系级名次。我院赵天一和严佳琦同学在本次征文比赛中荣获系级特等奖。(详见附件)
通过此次征文,同学们对“敬老、爱老”有了进一步认识,敬老绝不是口头上的一句话,更不是生活上的一切物质追求,而是要给老人更多的心里慰藉。
附件一: 传承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尊老敬老美德
赵天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如今,我国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文明建设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乌鸟私情,愿岂终养。李密尊老敬老的故事孝传千古。在李密半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四岁时候母亲改嫁。李密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因为体弱多病,他直到九岁时才勉强能自己行走。李密非常孝顺体恤自己的祖母。小时候的李密,非常喜欢读书,但又心疼祖母操劳,每日清晨便起床牵牛上九峰山放牛,他把《汉书》捆成一坨挂在牛角上,牛放到哪里他就读哪里。李密以才思敏捷著称,多次被任命做官却因为要照顾祖母而辞去职务。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召集众臣商议聘请太子洗马的事。邓艾强烈推荐李密,称他熟读经书,文笔一流。司马炎也表示十分赞成。但是,诏书下了几次,郡县的官吏也不断催促,可还不见李密应诏。因为那时候李密的祖母年老体衰,李密不放心,必须要亲自在旁照顾。李密唯忠孝不能两全,作了感人至深的《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的拳拳孝心为我们感动,流传千古。
董永的故事感天动地,民间广为流传,这不仅因为他和七仙女的旷世爱情,也因为他浓浓的孝道,尊老敬老的美德。董永是汉朝有名的孝子,邻里乡亲都称赞他的好人品。但是董永家里非常的贫穷,他的父亲长期生病,董永想尽办法为父亲治病。父亲去世后,董永十分悲痛,他痛恨自己无能,因为他都拿不出钱来办丧事。走投无路的董永选择了卖身葬父,将自己卖到地主家做工,以换取父亲下葬的钱。在董永去地主家的途中,遇到了七仙女。这个漂亮的姑娘告诉董永,说她不爱钱财,只爱董永的好人品。在女子的一再请求下,董永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做工。姑娘心灵手巧,织布飞快,没多久就完成了地主家的任务,帮助董永重获自由。民间相传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虽然说董永的故事虽是民间百姓创作的小故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够看到古代社会是一个多么看重孝道的社会,古人对尊老敬老是多么的在意,我们甚至能够读出尊老敬老在中国人血液里深深流淌的痕迹。
汉文帝刘恒也是十分重视尊老敬老的明君,后人称他在位的时候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尊老敬老为天下人感动。那时候,他的母亲卧床不起,他夜夜守在母亲身边,亲自侍奉,尽管自己每天有太多的政事要处理,但是照顾母亲的事情他丝毫不打折扣,甚至夜夜衣不解带。他照顾母亲十分细致用心,母亲所喝的汤药,汉文帝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一个在位的帝王都能够做到如此认真的照顾母亲,岂不是让我们非常惭愧。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因为工作原因、各种原因没办法陪在父母身边,即使父母生病了也很少有机会陪伴父母,更不用说是亲自为母亲试药和衣不解带的照顾了。所以,学习古人尊老敬老的故事,对我们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孝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毛主席在家乡湖南韶山时曾经说过,“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现状,尽管一直在提倡尊老敬老,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够尊老敬老的事例。有人不给家里老人吃饭,将其饿得瘦骨嶙峋,甚至还有子女殴打老人致死的令人发指的事件。在我们中国社会,父母对孩子有太多的溺爱,使得很多人从小就认为父母应当无条件地为自己付出,而自己无需为父母做些什么。小时候花父母的钱长大,长大后还要花父母的钱享受,买房子车子。有些父母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自己奋斗一生,不舍得吃穿,生病了不舍得花钱治疗,退休的年龄不舍得旅游和享受生活,还要在家带孙子孙女,把退休金都给了孩子。孩子呢?在父母的荫庇之下,或者在外忙碌的打拼,很少回家看望一下父母,打一个电话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或者在家碌碌无为,吃着父母做的饭,花着父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还埋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优渥的生活。这种情况在我们青年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十分应该反思自己。
除了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在外对待其他老年人,尊敬礼貌的态度也是理所应当。扶老人过马路这样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我们年轻人在与老人交谈时有没有做到知尊敬、懂礼貌呢?有些老年人因为年龄大了,文化水平也跟不上时代潮流,很多人就觉得和老年人无话可说,和他们对话也不必用心,更不会去关注老年人需要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正是这些看上去脱离时代的老年人,却往往能教给我们为人处世最朴实、最受用的道理,能教会我们生活的大智慧。尊老敬老,不只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关怀,也是对自己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
谁不曾有过青春?谁又不会年老?或许,只有等你真正年老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被人尊敬、被人礼貌对待的重要吧。我们生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我们每天被正能量熏陶与感染,尊老敬老的观念早应深深地植入我们内心。为了以后的自己,为了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自觉树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弘扬尊老敬老的美德,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社会更加和谐!
附件二:百善孝先
闫佳琦
敬老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敬即为敬爱、敬重,老则为年长者。敬老便是尊敬爱护老人。《礼记》中提到:“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由此可见,敬老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也看出敬老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与文化传统。
古往今来,有很多贤德之人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敬老这一美德。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得这一美德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一、敬老可以修身
修身是端正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良好的素养,陶冶身心,涵养德行。而一个人对于老人的态度,便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孔子家语·致思》中有一则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是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十分孝顺。早年家里贫穷,自己尚且食不果腹,常常采野菜来食用,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他的行为也受到了孔子的极大称赞。
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陶冶个人情操,有坚定的意识,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仪规范。正是由于子路敬老爱老,他的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完善自身。这与他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息息相关。
二、敬老可以齐家
齐家便为治家,想要家庭和睦,必须要有爱。尊老敬老,才能使家庭氛围和谐,一家人才能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15年最美孝心少年王丹便是通过自己的孝心使自己艰苦的家庭变得温馨。十四岁的王丹从小就乖巧懂事,一家人仅靠爸爸打工维持生计,当爸爸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留下她和她体弱多病的母亲后,她便肩负起了重任。妈妈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病情也有了好转。孝顺的她总是帮着做家务,还会帮别人干一些活来贴补家用。
一个家庭,原本已经支离破碎,却因为小王丹的敬老之心,支持着她,终于,她的家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她的家庭也依然和睦。
而小王丹的事例,也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响应。在当今社会,敬老爱老一直被看成是优秀的传统。然而真正做到敬老的,却也十分难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不应当局限于自己的家人。放眼社会,到处都有需要关爱的老人。我们应当用自身行动去发扬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敬老可以治国
治国说的是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提高自身内涵从而使自己的素质与国家的管理相协调。而敬老,则会影响社会的风气,带动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便是一个敬老的反例。当他父亲文帝久卧病榻,重病不起时,他没有想办法去医治自己的父亲,反而想要登上皇位。随后杨广发动政变进入大殿害死了文帝。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他肆意发动战争,百姓深受其害,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大多是昏庸无道的暴君,被后人所唾骂。试想,一个连敬老都做不到的人,又怎能治理好国家。没有孝心,便不会慈悲怜悯。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是一个懂得敬老爱老的人。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别三十多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毛禹珠老人吃饭,并特地向老人敬酒。席间,毛禹珠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而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正是毛主席怀有一颗敬老之心,他才能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走向胜利;能建立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修身、齐家、治国才得以平天下。孝,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准则;孝,是我们齐家立业的基石;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敬老爱老,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孝,更好的诠释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素养。百善孝为先,让我们每个人将孝道发扬光大。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让我们发扬敬老美德,建设和谐社会。